fight for future!

07年設計美學——第一次作业

传统工艺——竹艺

  •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一.竹子分类

    竹子生长的环境比较需要潮湿多雨的气候,台湾就是一个有点热、有点潮湿、又多雨的地方,适合竹子生长。 在竹子方面分为两类,第一类是丛生竹,第二类是散生竹,这两种竹其实是生长在不同的地区。丛生竹,比如说我们常见到的刺竹,它就是一种丛生竹,或者是我们常吃的竹笋是麻竹笋,麻竹也是一种丛生竹。还有桂竹,是台湾非常重要的一种竹,它也是一种散生竹,彼此之间是稍微分开來的,当然,桂竹比孟宗竹细一点,适合拿來当竹编的材料。丛生竹比较是在热带、亚热带的地方才会有,像东南亚国家大部分都是丛生竹;散生竹会出现在稍微寒冷的地方,像日本的竹子大部分都是散生竹。因为台湾有高山的关系,在海拔高一点的地方就会有散生竹,像溪头那样的孟宗竹,或者是竹山高山上面瑞竹地区的散生竹是桂竹。台湾因为同时有亚热 带和热带,就会有海拔的高低差,因此适合丛生竹和散生竹同时存在。

    二.适合用于竹工艺的竹子

    台湾的竹子大概有 170 种左右,而比较常见会用于竹工艺的大致上有三种: 一、桂竹:桂竹是散生竹,它的材料、纹理比较细致,也比较坚韧,所以桂 竹是台湾拿來作竹编最主要的材料。桂竹就成为竹山地区非常重要的竹材。竹山地区曾经生产了非常多日本剑道所需要的竹剑,竹剑的材料就非得用台湾的竹材不可。二、孟宗竹:孟宗竹表面比较平滑,它的节比较低,但是它的肉很厚,可以 当成建筑、家具、胶合材。 三、刺竹:这是丛生竹。关庙地区的竹子很多都是长枝竹,关庙地区以前竹编也非常的盛行,当时竹编所使用的材料就是 长枝竹比较多。长枝竹有一个特色,就是它的竹节比较长,比桂竹、孟宗竹都要 长,它也比较柔软,所以比较容易劈成竹面,在编的时候因为它比桂竹还要柔软, 所以它比桂竹还要容易编,但是它比较容易被虫蛀,这是长枝竹的缺点。

    三.竹工艺的分类

    竹工艺的技术基本上分成三种,第一种叫做凿竹,用凿子把竹管穿个洞之后,以便让另一根竹子可以穿 过它,竹管厝所运用最主要的技术就是凿竹。另外一个技术就是编竹,我们把竹 子削得很细的竹面之后,再把它编成篮子等各种生活的器物,这时最主要的技术 是要剖竹、作竹面、再把竹子编起來,编的时候有非常多的技巧在裡面,等一下 会稍微介绍一下。第三种技术叫做雕竹,不是用凿子去凿竹,也不是把它剖成竹 面,而是在竹管上面用雕刻刀把它雕出各种的形狀來。在雕竹的这方面,其实在传统裡面很早以前就有,我们会发现甚至在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当中,也有雕竹这样的东西。

    四.发展

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,竹工艺这样的传统工艺逐渐的没落了,然而竹其实具有相當大的潛力,不僅因為竹是台灣特有的材質,更因為竹子還有一大片尚待開發的領域,例如大尺寸竹產品的開發、竹炭產品等。如果我们能够翻轉一般人對竹材便宜、庶民的印象,只要我們能掌握到台灣竹子的特性,發揮其工藝價值,做出高質感、高設計感的商品,就能做出屬於自己的設計。

  • 位序主从:这是一个比较大型的竹艺作品,位于竹山的等车大厅二楼,二楼是餐厅,整个天花都是这幅大型的竹艺工艺品。这个空间的一侧也是用来销售一些小型的竹艺工艺品。可是一上到二楼注意力一定会被这个特别的天花抓住。虽然灯光不太显眼,可是黄色的光线将竹艺品的线条组成之美表现得很好。

    阴阳调和:虚实的调和之美。即使是布满了整个天花板,还是有层次之分别。一层一层的竹条分出了深浅,虚实的差别。

    气韵生动:用编织的曲线和大片的竹条面表现出一种大气的感觉。顺应竹子本身的纹理和特性编织,形成带有独特气息的文化产品。

    布局成势:将整个空间统合起来,即使一侧有竹片做成的隔栅(用来分隔贩卖工艺品的空间),也能将整个空间统合起来。顺应虚实原则,将实的竹片编织而成的量体和虚的留白结合在一起,表现出意犹未尽的美感。

    文化符号: 竹编是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的一种,这个竹编工艺品便显出了竹编文化的特色。

  •  
  •  

传统绘画——水墨画

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,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,我们通常亦称为[国画]。
 画家藉由笔墨,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对象中,进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意境
 现代水墨画自传统国画脱胎而出,加入了一些西画的观念,使水墨画更加生动,
 趣意盎然。

  水墨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是毛笔,纸,绢等,与西画不同,其构图的形式与思维
  也和中国的人文思想密不可分,其特色可归纳为三方面:即重笔墨,重意境,与
  多元表现


  笔墨:  水墨画讲究笔趣与墨韵,透过多样的线条,与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,来创造出优美的作品。

   意境:  水墨画重视「画外之意」,藉内容表现作者内在的心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世界。画家见景生情,把难以言传的心思借着图象表达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,这种寓「情」于「景」,「情境」与「景物」融合的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正是所谓的「意境」。

  多元表现:  国画讲求[诗、书、画]合一,画中表现诗的意境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且以优美高超的书法款题诗句在画上,诗、书、画恒相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成趣,相互左证,再加上一方朱印,更给画面增色不少。

位序主从:画面上会有主次之分。以远近的透视,水墨的深浅和颜色明度可以很清楚的显示出来。

阴阳调和:颜色的布局河和留白十分适宜,在适合的地方留白可以形成整幅画的精神所在。

气韵生动:既可以气势磅礴,又可以表现一方很小的精致景色。从神似转而追求精神上的共鸣,抹去可以雕琢的痕迹,让整幅画浑然一体,展现水墨画的自然美。
 

布局成势:主场原则:将主要的事物布局在画面中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。烘托原则:用周围的配角衬托主角的存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留白原则:留白和画中实物占据良好的比例,表达暗示效果,给予人们想象的空间,达到意犹未尽的目的。

文化符号:主要运用了造形符号的意涵,画中展现了中国文人多用来表示气节或者精神感悟的青黛色山水。

 

 

 

 

静安寺

上海南京西路與華山路口

 

静安寺是上海最早的寺庙之一,建于公元247元,于公元1216年迁至现址,千年来已经历过多个朝代,屡经战乱及修建后,除了大佛殿其余皆毁于清朝太平天国之乱,于1921年增建三圣殿,1999年静安寺又进行大规模整建,期望恢复其原本的面貌。
外观仿唐式建筑风格,内有三座主要建筑,依序为:大雄宝殿、天王殿及三圣殿与功德堂。
「大雄宝殿」是静安寺的主殿,供奉一尊高约3.9公尺的释迦牟尼坐像,佛像面容庄严慈祥,非常具有宗教及艺术价值;「天王殿」供奉一尊和蔼可亲的弥勒佛像,因此又称弥勒殿;「三圣殿」也称西方三圣,即是阿弥陀佛、大势至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。

 

 

序位主从:不论是从静安寺的平面图来看,还是从内部的布局(供奉的神像)来看,都遵循了序位主从的概念。四周是围绕着主殿和偏殿的城楼,位于中轴线中心的是主殿——大雄宝殿,偏殿按照传统建筑对称的法则位于主殿的东西两面,与城楼形成的空间相连。在主殿北边(从建筑主要立面看来就是在主殿后侧),是现在寺庙中的宿舍。这个寺庙的布局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古代的传统配置。以中轴线为中心,香炉设在主殿前方的大片广场上,主要城楼面对着主殿。主殿方位坐南朝北,同时也遵循左尊右卑的原则。

从上面照片上可以看出,主殿高度最高,并且屋顶上显示其地位的小兽最多,有八只。

 

阴阳调和:通过实和虚的概念(以空为用)表现阴阳调和的理念。比如说城墙的实体和城墙上镂空的扶手和雕刻,还有广场的大片空间(留白)和主殿的实体形成调和之感。

 

气韵生动:双层屋顶,表现出自然的弯曲线条。静安寺是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,顺应木构的特性,形成长跨距的立柱,置身其中能够感觉内部空间的宽阔,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。

 

布局成势: 1。主场原则:静安寺的布局非常类似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,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内部空间,以中轴线为标准,布局整个寺庙,以主殿作为整体布局的焦点。

           2.主客原则:从庙宇的高度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主次,大雄宝殿作为主体高度最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3.对仗原则:通往主殿的台阶两旁扶手上有石头雕刻的对应的小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4.虚实原则:用主殿前方的中间广场作为留白,营造良好的空间,收放自如。

 

文化符号:寺庙是中国文化非常直观的表现形式,我们从中看出古代的一些民族符号,例如屋檐上表示寺庙阶级的鎏金小兽。还有一些吉祥的符号,例如栏杆上刻的石头莲花,屋顶的宝塔。

搜尋網站

聯絡我們

LUJIAFEI